進入二十世紀以來,由于電子工業的迅猛發展,使各種高檔“助聽設備”應運而生,給聾人的語言訓練提供了物質基礎。使“聾而不啞”成為可能。社會發展至今,已有一些教育發達的國家可以達到“聾而不啞 ”。我國特殊教育近些年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,但聾兒的家庭教育還是存在著各種教育誤區。
誤區之一:“我給錢,你教育”
接觸了很多聾兒家長后,我們發現有半數以上的家長認為,教育聾兒,純粹是學校的事,家長只要按時交錢就可以了。有的家長就直言不諱的講:“我們工作太忙了,根本沒時間教育他,特別是他脾氣倔,我們教他也不聽。這下好了,交給你們,我就放心了”。還有的家長這樣說:“能否幾個月接回家一次,我們太忙,來回也很不方便,讓他一直住在學校好不好,我們可以交錢”。
這些家長都忽略了聾兒教育中一個十分關鍵的因素:家庭因素。根據這么多年來的摸索,我們發現:“聾兒教育能否成功,有四個決定性的因素,其中家庭因素是最關鍵的”。
我們班有這樣的例子:有個寶寶聽力損失105dB ,屬于極重度聾;另外一個寶寶,聽力損失70dB,屬于中重度聾。但是,聽力損失105dB的這個寶寶的口語水平卻明顯高于那個聽力損失70dB的寶寶的口語水平。這主要原因就是家長的參與程度不同。
凡是接觸過聾教育的人都清楚,沒有個別輔導是不行的。我曾經給家長算過一筆帳,假定一個班有八名學生,一個老師每天工作十個小時,平均到每個學生身上只有一個小時,孩子吃飯午休去廁所等等也是需要時間的。而父母每天各抽出半小時,就相當于老師一天的個別輔導時間了。
誤區之二:“發音就等于講話”
“發音=講話”不僅家長這樣認為,就是有些教育工作者也這樣認為。
我們曾經碰到過這樣一位家長,他告訴我們:當他開始訓練孩子講話時,孩子進步明顯,一個月時間就掌握了三十多個詞語,他們信心十足。但是不久就發現,小孩進步沒有以前明顯,再后來,干脆就沒有什么進步了。這主要是由于家長對“發音”和“講話”的區別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而造成的后果。
我們知道大腦皮層最基本的活動是信號活動,信號又可以分為第一信號系統和第二信號系統。第一信號是指現實的具體信號,如,蘋果;第二信號是指現實的抽象信號,如,水果。第一信號系統是人和動物共有的,第二信號系統是人特有的。正常人到兩周歲時就已經掌握了第二信號系統,而大多數聾人缺少第二信號系統。我們對聾兒進行教育的目的就是形成和發展聾兒的第二信號系統。前例中的孩子會了一些詞語,只是對音調發生的反應,并不是第二信號系統的活動。而家長誤以為孩子學會了語言,就花大力氣讓孩子模仿一些簡單的發音,而忽視了“音、形、義”結合才是形成聾兒第二信號系統的關鍵。最終走進了“死胡同”,使孩子的記憶力達到“飽和”,不是學不進新的東西,就是學了新的忘了舊的。
真正的“會講話”,可以簡單的理解為“理解+表達”,也就是說可以和別人溝通。別人講的話能理解,并能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。只有明白了什么是“會講話”,不僅僅停留在模仿發音上,聾兒才有可能學會講話。
誤區之三:“只要會講話,知識無所謂”
這樣的認識,實際上是對聾兒教育目標的一個錯誤認識。雖然孩子是聽力障礙,但表現在外的是不會講話。因而家長最迫切的希望就是聽到自己的孩子開口講話,這也是可以理解的,但如果放棄了對知識的掌握,單純的追求“會講話”,卻是萬萬不能的。有的家長這樣說:“你們應該多安排幾節語訓課,只要她會講話就可以了。文化知識等以后再說吧。”這個家長的話實際上代表了一部分家長的觀點。之所以產生這樣的想法,主要是因為家長都忽略了聾教育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。一個正常人,掌握語言的關鍵時期在三歲以前。對聾兒來說,這一時期就更為重要了?,F在國內外專家普遍認為,聾人學會講話的一個先決條件就是年齡要小,而且認為越小越好,最大不能超過7歲。我國城市中的聾兒的入學年齡平均是8歲左右。由此可知,到了學校的聾兒單從年齡上講就已經超過了最佳訓練期。根據兒童的認知特點,到了聾校的聾兒應把主要目標放在知識的傳授上。
家長的錯誤目標往往會影響一個孩子的一生。我曾經和一個家長談到這個問題,我問他:“你對孩子的最終要求是什么?”他說:“以后畢業了,有一個工作,能照顧好自己就可以了,我從沒想過他能做成什么”。我又問他:“如果你是老板,你是愿意要一個只會講話而沒有正常思維的人呢,還是愿意要一個講話不好,但思維很好的人呢”?他沒有回答。
誤區之四:“禁止用手勢”
這樣的觀點在聾兒家長中普遍存在。“千萬別讓孩子學手勢”。
國內外專家一致認為,在養成口語習慣的前提下,手勢有利于發展思維,促進聾兒掌握口語。儀態中動作最多、變化也最多的是人的手勢。它是非常引人注目的!能夠明確表明方向、地點或某個物體。如引導賓客時,應用右手進行指引。所以,手勢語是一種重要的溝通語言。就拿咱們聽力正常的人來說,說話的時候也會不自覺的加一些手勢。單用口語表達會顯得有些呆板了。
誤區之五:“寧可什么都不會,也不要學手語”
這樣的觀點在聾兒家長中普遍存在。開學之初,有80%的家長告訴我,千萬別讓孩子學會手語。家長在電話中這樣說:“學不到什么都不要緊,千萬別學會手語”。
這些年我們接觸到很多八九歲,甚至二十多歲的聾兒家長不讓孩子去聾校學習知識,把孩子送來語訓。這對孩子來說無疑是非常痛苦的,他們與最佳語訓期的孩子呆在一起學習語言,形成鮮明的對比,打擊他們的自信心,處處受到語言表達的制約。很多次問到家長,為什么不讓孩子學手語呢???家長的回答是:不想!你要是帶不了,我們就去別的語訓部!聽到這些,我真的為孩子揪心。這不是想不想的問題,是要看孩子需要什么,為孩子將來的生活做考慮。在最佳語訓期的時候帶孩子去醫院吃藥打針治療,過了語訓期又來語訓,那么語訓幾年后呢?給孩子帶來的又是什么呢?“我說話不好,什么都不會,人家會怎么看我?”在普通人群體里沒有自信,在聾人群體里又不會手語溝通。
我們有很多用手語生活的聾人朋友,他們生活的比我們還幸福。心靈手巧、與人相處的很愉快。不知道讓多少人羨慕呢。我們想跟聾兒家長說:接受改變不了的,改變可以改變的,為孩子明天生活的更愉快而努力。
影響聾兒口語發展的因素很多,有內部因素,也有外部因素。綜合起來可以簡單的歸為四點:聽力損失程度、接受訓練時的年齡、家長的參與程度、教師的教學水平。其中,聽力損失程度一般情況下是不會改變的,那么,成功的關鍵就是其它三個條件了。而前兩個條件都取決于家長。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,特別是聾兒的父母,做出的每一個選擇都會對孩子今后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。希望家長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示,早日走出誤區,和學校一起共同建筑孩子美好的明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