①形象性思維多,不善于分析、綜合和抽象、概括,難理解事物的內在聯系。
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間接的、概括的反映。思維的特點一是間接性,二是概括性。弱智兒童這兩方面都很差。他們的思維常擺脫不了具體事物和表象的糾纏,不能在互相比較中把握事物的本質屬性和聯系。例如,回答“雞和鴨的區別”。他們不善于在比較中找出二者的不同點和相同點,更難于透過現象深入分析其本質。因而他們常常只能說“雞有腳”,“雞有翅膀”,“雞有眼睛”等等,不會指出“雞和鴨都有翅膀”等,更不會指出雞腳和鴨腳的不同,更難于說出“為什么”,他們回答這個問題,思想上還只是從某只具體雞的表象為依據的。在聽完《賣火柴的小女孩》故事后,回答“故事說的是什么”時,他們往往只能說:“有個女孩很冷”,“有個女孩賣火柴”等等,根本說不出故事梗概和中心思想或主題思想。弱智兒童在分類、歸納方面的能力較弱,因此不易自行整理東西。
②思維活動內容貧乏。弱智兒童感知活動發展落后,為大腦的分析,綜合提供的信息少,使思維活動內容貧乏,形成弱智兒童感知和思維之間的不良循環。
③思維積極性缺乏,弱智兒童心理需要水平低,活動動機層次低,心理動力系統力量薄弱,再加上神經活動惰性存在,使思想積極性缺乏。
④思維靈活性缺乏,適應能力差,應變能力差。如出現“老師說天天都要澆花,所以今天也要澆花”(雖然外面正下著大雨呢J)的行為,他們常表現出不善于應變、直線而呆板的思考方式以及不會因時制宜的墨守成規的行為。